这几天随便看完几本书,例行公事去豆瓣看看评论,想了想看了那么多文学作品,虽然痞子蔡的作品《檞寄生》对我影响极大,但想了想还是文学少女对我的感触最深。
还是先谈谈我的主要经历吧。现在的主攻方向,动画,什么,难道动画没有剧本吗? Galgame,这个不谈;日本和欧美文学,港台略有涉及。至于中国方面我实在已经失望了。韩寒还是写博客去吧,书除了三重门,其他书看几眼我就得抛,很抱歉我要用流水账来形容他的书,但是流水账式的文章我小学就开始写了。而小四其实我对他还是有特殊感情的,除了他跟我一个姓之外,他的小说给我与其他中国作家与众不同的感觉,处处NTR,牛头人遍地走,非常有新鲜感,记得当年看什么梦里花落知多少,被虐了,后来看悲伤逆流成河,又被虐了。当年我一直在苦苦思考一个光鲜亮丽的外表下是怎么诞生出那么一颗鬼畜的心,等我进入二次元之后我猜是他是学日本的,后来等到他有本书叫爵迹,我相信了他的本领是来自日本的。我在他的鬼畜之路上走了很久,直到我认识了老虚和和泉万夜,我泪流满面痛哭流涕才知道原来鬼畜之心下还能蕴藏着如此清新亮丽的纯爱,于是我抛弃了他。至于其他小清新文学,九把刀的我看过他的《那些年》,等我看完那些年之后,我费尽脑筋思考这部电影有没有那个细节是我十分印象深刻的,我发现没有。而我当年看完嫌疑犯X的献身之后,处处都是细节,石神给那个男人写的那张便条我至今记忆犹新,更不用说最后那段极其感人的一幕了。至于其他人,什么三少西红柿辰东郭妮,我觉得那都是我的黑历史,不过我也没有后悔过这段经历。
言归正传,为什么我会觉得文学少女对我的感触最深呢,我一直有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文学少女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高度,与它背后的文学名著有很大的相关联性,可是我也看过文学名著,却完全没有那么大的感触和感慨。
文学意义:在于运用文字钓起读者的主观想象,与其说文学是依靠文字让人感触或感动,倒不是说是读者是依靠文字而产生的想象力使自己感动——这句话是我对文学意义的理解。
文学名著,大部分是外国作品,而名著中鲜有Happy End,多的是True End或是Bad End,比如《简爱》就是happy end,同时我也实在没觉得它有当名著的潜力,因为我觉得简爱跟郭妮的书都是差不多的。而True End之所以是True End说白了那是依靠当时的大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故事,时代性太强,而中西方的社会背景导致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以至于我们不是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内涵。而Bad End则是依靠对美的阐述和前后强烈的反差对比形成的,而在这方面上中西方在美学见解的差异上,我们对美的见解的不同,最终导向我们对悲剧涵义理解的也不同,西方人觉得很悲的东西我们反而体会不出来。不得不说的是在运用反差这一块用一个用到神之境地的一个我很佩服的人,麻枝准,中京大学心理系毕业,三部代表作:AIR,CLANNAD,Angel Beats,有空推荐大家看看。
文学少女中的几部,我认为是可以归结到Bad End里的去的,比如第二部的渴求真爱的幽灵和第四部背负污名的天使。而它们之所以给我带来那么深的感触,《呼啸山庄》和《歌剧魅影》文学名著的背景下功不可没,但更使它成功的是野村美月自身对名著解读之后,在文字上技巧的运用,和日本人对“美”的独特追求和感触,使同为东方人的我们在心跳上获得了同样的感动。
你被书感动的吗?不对,你是被自己感动的。
还是先谈谈我的主要经历吧。现在的主攻方向,动画,什么,难道动画没有剧本吗? Galgame,这个不谈;日本和欧美文学,港台略有涉及。至于中国方面我实在已经失望了。韩寒还是写博客去吧,书除了三重门,其他书看几眼我就得抛,很抱歉我要用流水账来形容他的书,但是流水账式的文章我小学就开始写了。而小四其实我对他还是有特殊感情的,除了他跟我一个姓之外,他的小说给我与其他中国作家与众不同的感觉,处处NTR,牛头人遍地走,非常有新鲜感,记得当年看什么梦里花落知多少,被虐了,后来看悲伤逆流成河,又被虐了。当年我一直在苦苦思考一个光鲜亮丽的外表下是怎么诞生出那么一颗鬼畜的心,等我进入二次元之后我猜是他是学日本的,后来等到他有本书叫爵迹,我相信了他的本领是来自日本的。我在他的鬼畜之路上走了很久,直到我认识了老虚和和泉万夜,我泪流满面痛哭流涕才知道原来鬼畜之心下还能蕴藏着如此清新亮丽的纯爱,于是我抛弃了他。至于其他小清新文学,九把刀的我看过他的《那些年》,等我看完那些年之后,我费尽脑筋思考这部电影有没有那个细节是我十分印象深刻的,我发现没有。而我当年看完嫌疑犯X的献身之后,处处都是细节,石神给那个男人写的那张便条我至今记忆犹新,更不用说最后那段极其感人的一幕了。至于其他人,什么三少西红柿辰东郭妮,我觉得那都是我的黑历史,不过我也没有后悔过这段经历。
言归正传,为什么我会觉得文学少女对我的感触最深呢,我一直有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文学少女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高度,与它背后的文学名著有很大的相关联性,可是我也看过文学名著,却完全没有那么大的感触和感慨。
文学意义:在于运用文字钓起读者的主观想象,与其说文学是依靠文字让人感触或感动,倒不是说是读者是依靠文字而产生的想象力使自己感动——这句话是我对文学意义的理解。
文学名著,大部分是外国作品,而名著中鲜有Happy End,多的是True End或是Bad End,比如《简爱》就是happy end,同时我也实在没觉得它有当名著的潜力,因为我觉得简爱跟郭妮的书都是差不多的。而True End之所以是True End说白了那是依靠当时的大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故事,时代性太强,而中西方的社会背景导致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以至于我们不是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内涵。而Bad End则是依靠对美的阐述和前后强烈的反差对比形成的,而在这方面上中西方在美学见解的差异上,我们对美的见解的不同,最终导向我们对悲剧涵义理解的也不同,西方人觉得很悲的东西我们反而体会不出来。不得不说的是在运用反差这一块用一个用到神之境地的一个我很佩服的人,麻枝准,中京大学心理系毕业,三部代表作:AIR,CLANNAD,Angel Beats,有空推荐大家看看。
文学少女中的几部,我认为是可以归结到Bad End里的去的,比如第二部的渴求真爱的幽灵和第四部背负污名的天使。而它们之所以给我带来那么深的感触,《呼啸山庄》和《歌剧魅影》文学名著的背景下功不可没,但更使它成功的是野村美月自身对名著解读之后,在文字上技巧的运用,和日本人对“美”的独特追求和感触,使同为东方人的我们在心跳上获得了同样的感动。
你被书感动的吗?不对,你是被自己感动的。